姜療鋪灸在我國自古以來就被用于保健。如明代楊繼洲的《針灸大成》中所說:“灸法是用錢厚這樣的姜片,放在舌上的穴位上,然后進行灸法。之后,明朝的張靜月在《雷靜屠儀》中提到“只用生姜切薄片,用艾灸錐在姜上灸使三者強壯,黃水就會出來消散”。清代吳尚賢的《李定偏文》和李雪川的《針刺豐元》中也有記載。
較早的隔姜灸法是切開一片厚厚的姜片,用針扎幾個眼,在上面點燃艾錐,灸穴位。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姜片面積小,艾灸部位小,熱度小,效果稍差。
現代隔姜灸是在原隔姜灸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。先用姜泥代替姜片,面積和形狀可根據艾灸的位置進行調整。艾灸的面積增加了,比較容易與皮膚貼合。艾灸的效果比普通灸法好。
什么是姜療鋪灸?
散灸又稱督脈灸、火龍灸、蛇灸,是在施灸時,將中藥、姜、艾絨敷在督脈、膀胱經上的一種療法。它的灸法范圍比較廣,艾條柱大,保暖透氣力強,是普通灸法所無法企及的。
為什么要做艾灸?
中醫說:萬病始于寒,寒在哪里,病在哪里,腫瘤在哪里。
中醫說:熱不入,寒不出。
傳播艾灸需要多少次?
根據個人情況,一般一個療程5-10次。
姜療鋪灸后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嗎?
要點如下:
1.溫灸后半小時內不要洗手或用冷水洗澡。
2.不適合飯后或空腹時灸臍。溫灸后,應多飲溫開水,有利于排泄器官排出體內毒素。
3.艾灸不適用于嚴重心血管疾病患者,需要注意的是體質虛弱、妊娠期、皮膚過敏的患者。